我与电大结缘

 

我与电大结缘
王晓明
我于1996年从天津市教委调到广播电视大学,担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至今已8个年 头。在此之前,我曾在市教委工作了23年。 记得8年前,我带着对远距离教育的朦胧认识和工作的巨大压力,诚惶诚恐地走进电大校门。 那时候,天津电大学生总数不过1万余人,每年为招生指标四处奔波,学校的生存始终是校领导忧 虑的头等大事。而对于我,从习惯了对教育宏观决策的研究和管理,一下子到了基层办学单位从事 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明显跨度和强烈反差,加之对成人教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甚 至社会上还存在某些偏见,一时间,千头万绪在头脑中交汇混合,使我感到茫然和困惑。 1998年,朱镕基总理这一届政府成立了科教兴国领导小组,国家正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 程,拟投入巨资构建“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远程教育平台。中央电大凭借职业的敏感,于同年 5月,在天津电大召开了全国省级电大校园网建设会议,立时,全国电大校园网建设如沐春风,竞相 发展。天津电大借此东风,于当年建成了自己的 校园网。尽管如此,全国电大系统的发展和定位,似 乎还若明若暗,徘徊不前。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几乎在同一时间,教育部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这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准确定位和今后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回顾从试点 之初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天津电大与其他省级电大一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仅从一项统计中足 以见得天津电大在全市高等教育中的位置:目前全市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人数已达31万,其中电 大学生占5万多,天津电大在全市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六分天下有其一。至于在教育观念、专业 设置、学生规模及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功能等方面更不可同日而语。广播电视大学之所以能有今 天的辉煌,是几代电大人为之奋斗的结果,今后必将还会有新的电大人继往开来。 作为电大改革和发展历史的见证者,我庆幸自己后一半的职业生涯能与电大结缘,是电大的 沃土培育和滋养了我,使我在人到中年时还有机会开辟新的知识领域,也逐渐使我能以今天的自 信取代往日的困惑和迷茫。 从事电大这份职业虽然很辛苦,但却很值得。我们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着 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然而在他们身上却也时时发生着令人感动的事情。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 上,很多学生从四面八方涌入校园。由于上课占据了吃晚饭的时间,一些学生只能边走边吃进入教 室,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年年如此,灯火通明的教学楼成为路边一道亮丽的风景。每次开学典 礼,我看到台下在座的人群中,有上了年纪的父母替子女前来听讲,有年轻的母亲携幼子参加会 议,会场很安静,人们的表情也很专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无不令人动容。还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我在一个教学点进行教学检查,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的一个学生因在外省施工数 月,不能按时听课,母亲就替儿子前来听课。每次面授辅导时,这位母亲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是这个 班里最忠实的“学生”。 从听到和看到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凡人小事中,我体味到成人学习的艰辛,看到自己工作的价 值,更感到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呼唤每 一位社会成员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赖于全体社会成 员素质的提升,因为失去了这部分社会成员,社会将是不完整的。 真诚地祝愿广播电视大学25周年美丽而年轻的生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系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