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无产阶级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

  1、批判资产阶级人性静止论

  每当我们谈及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叫嚣说,“人性是自私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争权夺利,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

  这种人性观,我愿意称之为“资产阶级人性静止论”。这是因为在这些人眼里,人性是永恒的、静止的、不变的,各种自私、贪婪、纵欲等等等等,都是人与生俱来具有的性质,是不可以改变的,因而造成了私有制和剥削关系的不可变。下文简称“人性静止论”。

  ①人性静止论的根源

  这种论调,可以追溯到哪里呢?远古的人性辩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时代,那个时候就有了性善说和性恶说。近代的人性静止论,是发源于资产阶级代言人的。这个词首先发源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8世纪英国思想家边沁把人本性自私论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了两个功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是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否增进个人的幸福,二是自利原则在追求个人幸福中占支配地位,不考虑个人的追求对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后果。

  马克思指出,这种表现出来的所谓自私的人性,实际上根源于私有制。

  ②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宣扬人性静止论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人性,也不能不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里面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始终不绝地影响人类意识。人性也不例外。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按资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宣扬人性静止论,也不过是为了服务于其维护私有制和按资分配的现实需要。

  如果资产阶级使人性自私这一基本事实成立,那么每个人必然不肯让渡自己的利益,由此产生的分配方式,必然是完全的资本主义逻辑的。机器是资本家的,那么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都归资本家所有;资本是金融家的,那么投资产出的回报也就归金融家所有。当然,被金融资本操纵的产业资本就有话说了:我借你钱生产出来了利润,那利润归我,本金还你行不行?工人的意见更大:我自己的劳动产生商品,我把你生产工具的租金还你,我拿走产品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私有制下,分配方式只会按资分配。金融资本高高在上的说:那我本金不借给你了,以后你也别想从我这借钱,你自己干吧!产业资本狠狠地挥了挥鞭子: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我就这工资,爱干不干!

  而造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社会默认生产资料只能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资本家要攫取利润,压迫工人;无产阶级生活质量低下,一天天奔波劳碌最后挣不了几个钱,只能死盯着那些金钱,盘算着怎么多挣一点。在这种生产关系支配下,人性不能不表现为自私的。

  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由于无产阶级的贫穷和资本家资本增殖的生命冲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做某件事、帮某个人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能不能承受,有没有损失,损失大不大等等。譬如,夫妻在决定生不生孩子之前,要考虑抚养孩子需要多少钱,孩子长大以后能不能给我养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当下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抚养生育的成本太高,或者不愿意让孩子继承自己的贫穷。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一切的社会关系,都异化成金钱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用爱情、亲情、友情掩盖金钱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因此表面上的那些社会关系,不能不表现为自私的。

  考察一个事情有没有干的必要,就看能赚多少钱,如果现在不赚钱,就评估以后能赚多少钱。看他的风险,就看会浪费多少钱,或者会赔多少钱。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底层逻辑。马克思说,人要自由发展,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这种自由却表现为自由选择金钱关系,可惨又可笑,有非常浓重的黑色幽默意味。

  同时,人性静止论直接为资本家提供了“剥削合理”的理由。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毫不犹豫地否定经济发展的普世价值,拒绝和无产阶级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是给无产阶级涨还是减工资的问题上,选择克扣无产阶级的工资。那么在人性静止论的支持下,这种选择和行为,就是“合理的”。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嘛”,资产阶级克扣工资、剥削无产阶级就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

  后来,作为对这种说辞的改良,一种“利己主义”思潮,又在资本主义社会泛滥开来。这个观点认为,人是利己的,这种自私可以建立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上。比方说,我拒绝帮助你,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帮与不帮,都是我选择牺不牺牲我的利益,这个过程中我是不损害你的利益的,属于是“进阶版”的人性静止论了。

  本质上,这种论调,还是服务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首先,价值不能凭空产生,其全部,均来自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一个人得利的原因,正在于他在其他人手中剥夺了这种利益。这种人性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应许之地,个人在其上获取利益,而不损害他人。但这在物质上不存在的,在生活上,你只是在消费自己的生活资料,没有利益产生;在生产上,又必须被卷入社会化大生产,获取利益总有包含他人的部分。否则在生产端就表现为去分工、去机械化,这只能倒退回原始公社才能实现了。

  这个论点在实践上,给唯心论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利己”的人性原则,没错,靠的不是物质的实践,而是完全依靠双方的个人意志。一方说没损害,一方说损害了,双方辩个不清。当然,我们是有解决办法的,那便是诉诸法律。但是这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源,只不过从主观唯心进化成了客观唯心。毕竟,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也是服务于资产阶级和私有制的。

  这种观点尝试假想出一种只有自由人而没有联合的社会,是极其荒谬的。其成立的条件,无疑是私有制,因此它也作为支持资产阶级“剥削有理”的“御用学说”,作为社会思潮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大行其道了。

  ③违背人性静止论的人类历史经验

  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曾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无阶级社会,按照时间算下来,这段无阶级社会的历史,比阶级社会的历史长度,要长无数倍。在原始社会的共产公社里面,人们迫于生产力的低下,不得不平均分配,在这个时候,哪怕我们先假定了那些资产阶级代言人们的人性静止论是正确的,但是在原始社会不表现。可是,我们要论证的,不正是人性具体的表现形式吗?如果你非要定一个人性究竟是什么,那么它却不能按照你说的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你说的也是毫无价值。因为按照资产阶级代言人的逻辑,我们可以发现,抛开具体表现不谈,把人性的在原始社会不表现出自私的性质,理解为“自私是固有的”,那么我自然也可以说,人性中“无私是固有的”,只不过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它掩盖了。这种资产阶级诡辩话术实际上毫无意义。

  那么为什么原始社会会不表现呢?因为生产力极度低下,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如果有人多拿了劳动产品,那么就有人饿死,这对于人数不多的氏族社会和部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每一个人的死亡,对于社会生产力来说都是重创。因此,自私、贪婪等等,不过是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后产生的新事物罢了。资产阶级为了利用人性静止论来为自己剥削压迫找理由,故意无视这个基本事实,还说什么“低下的生产力掩盖了自私的属性”,属实是让人哭笑不得了。

  ④人性必然带有阶级性

  毛泽东他老人家在世时,就已经评论过人性这个东西。他说: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又说:

  “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现在延安有些人们所主张的作为所谓文艺理论基础的“人性论”,就是这样讲,这是完全错误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主席所批判的这种人性论,是把自己具体的社会关系抽象为一套所有人的人性论、是把资产阶级的人性说成所有人的人性论、是维护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人性论。资产阶级内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严重矛盾。故而产生不同的人性;无产阶级内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基本一致,故而孕育共同的人性。

  在资产阶级中处于垄断地位的阶层,总会对处于被垄断地位的阶层进行剥削,以获取超额利润。垄断地位的一方,自然希望扩大这种剥削关系,他们可能就拉来性恶论和动物人性论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合理性。

  而被垄断地位的一方,则希望减少或摆脱这种剥削关系(以成为垄断一方),这就给性善论提供了栖息空间。

  那些替资产阶级辩护的卫道士们,他们不直接参与剥削,也不经营公司,每日只是进行些形而上学的思考(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合理),他们完全地脱离社会实践,一切论点都凭空出现,然后用所谓缜密的逻辑与推理得到结果。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思想人性论”之中。简而言之,缺乏社会实践,停滞于自己意淫的空想之中,这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

  所有的人性论,都是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一个人所维护的人性论,必然要体现他的社会关系中的特点。而所有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其共有的特点虽是维护私有制,但这并不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主张性恶论、自私论的垄断资产阶级,他想要维持或扩大剥削地位,根本来说,是要维护其个人利益。那些主张性善论的,也是要维护其个人利益,他要让那些垄断者减轻剥削,就说人性本善,反过来指摘垄断者不人道。同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看似用中立的“思想”解释人性,实际是把自己那形而上学的思想说成人的本质,把其他人那些“丑恶的”物质实践说成非人的,还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⑤无产阶级人性是什么(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性观)

  不是人性决定人,而是人决定人性。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里面,它故意因果倒置,掩盖这种决定性关系。资产阶级总是把事实颠倒过来,就是为了迷惑大众。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说明人性到底是什么。因为它决定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而无产阶级的人性,也随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不绝发生变化。这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不应该分析人性究竟是什么东西,用顶层设计消解、决定、解释人们的广阔的社会实践,是形而上学的。

  人本质不是形而上的某种实体,而是一种在实践中生成着的关系。实践是一种感性对象性活动,是开放的,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能塑造一个开放的生成着的本质。

  ⑥反思“无私论”和“合理利己主义”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时是冲突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个人的特殊利益,有时也是冲突的。我们并不反对无产阶级自己维护和追求那本就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况且,这归根到底,我想,还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像雷锋一样大公无私,无产阶级也是难以做到的。我们也不苛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无产阶级无私论,我们只是反对那种资本主义式的利己主义。

  随着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武装到无产阶级的头脑中,这种利他思想,无疑就会越来越被接受,个人越来越乐于奉献给无产阶级整体,在日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中,群众能越发认识到个人利益同阶级利益的统一性,这种为了最大的利己而去利他的观点,将会被逐渐改造。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生存土壤,也将随着生产关系的改造逐渐消亡。我们倡导这种利他主义思潮,但是并不强迫无产阶级个体牺牲个人利益来服务于整体。无产阶级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