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河南互联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800188.net

10月21日,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的主题为“穿越周期:为家庭赋能,伴孩子成长”的“第十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现场,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通过对谈的形式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问题。两位“学霸”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与学业经历、家庭教育经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等,以下为详细内容。

大学带给人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张晓楠(主持人):两位都是毕业自北大的学霸,今天来到家庭教育论坛,第一个问题是:两位觉得,你们读名校,对于后来工作和创办企业的帮助大不大?

李彦宏:当然很大,我觉得大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中小学所有人学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是大学每个人学的东西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可能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在学校里参加的社团活动、听的讲座,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在大学阶段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后续创办企业,我觉得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从零开始做一个企业,要有很多创新,要解决很多过去没有解决过甚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个时候你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很难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些能力是在大学阶段开始培养的。

俞敏洪:我们在北大最大的收获就是会用脑子。

其实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北大,所有人都会产生各种疑问,在宿舍里争论。你会发现大家都是不同的观点,这样你就会思考你的观点和立场到底是什么,你应该坚持什么,到底什么东西是应该反思的,慢慢地,你就学会了怎么用自己的脑子。

我从一个小地方走到北大,受到的冲击还是蛮大的。包括刚才说的思考方式、阅读方式,还有北大的老师上课给我们所带来的一些比较大的影响。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我没有进北大的话,应该不会有今天的状态。

比如我最初的目标是地区的师范学院,那我可能就成了当地中学的英文老师,可能就非常安逸的在小镇或者小城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了。

我一直认为环境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非常重要的条件,这里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也指学习环境、交友环境、思想环境。

把这些环境综合起来,让一个人泡在里面,这个人慢慢就会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比较庆幸后来进了北大。

当然有了这样的环境,不仅仅是北大,我觉得任何一个大学,只要能够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自由阅读、互相争论,并且积极向上,一般都能让孩子们发生积极的改变。

所以一个大学重要的不是给大家造多么漂亮的校园,宿舍从4人间变成2人间,尽管这些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如何给这些孩子们打造真正成长的学习环境。

原生家庭对你们的影响有哪些?

张晓楠: 刚才俞老师说的两个点非常打动我,第一个是说,到了北大的第一感受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说人工智能时代会有更多人面对自己的核心问题,也可能对孩子的帮助会更大。

俞老师刚才说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做“冲击”,其实可能孩子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冲击。

想问问两位老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做了什么,在你们面临一轮又一轮人生的冲击时,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李彦宏:我成长在一个比较小的城市,父母都是工人出身,从小他们就跟我讲你要好好学习,咱们家没有后门,你要学习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你将来就没工作。

他们也没有天天逼我学习,也没有给我辅导功课。我感觉我们家这种环境就是放养的环境,是很普通很典型的中国家庭。

直到我结婚以后,跟我太太讨论这个事情,她说其实你们家这个环境还是挺好的,我问好在哪儿?她说你有一个快乐的家庭。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关系都很好,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对你的心理健康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

其实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慢慢体会到,这样的家庭的确挺好的,对我产生了比较正面的影响。小时候没有任何心理阴影,没有遭受过不好对付的环境。

俞敏洪:我跟你正好相反,我的家庭就特别苦。我小时候很少看到父母和谐相处、相亲相爱的场面。好在我父母给了我很多东西。

我母亲自己不认字,但她非要我学习,所以从小给我定了一个目标,你长大了必须当“先生”,也就是当老师的意思。因为我母亲觉得村上的老师不用干农活,也很受大家的尊敬。

我母亲比较强势,所以她让我学习,我就拼命学习,从小她不给我买玩具,而是买连环画、漫画和书。

我父亲做人比较宽厚,我从小特别同情我父亲,因为我觉得我母亲特别无理取闹。所以,我表面站在我母亲一边,实际站在我父亲一边。所以,后来我父亲身上的宽厚和善良也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尽管家庭环境并不是那么和谐,但是我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了。

张晓楠:所以父母有时候是我们成长的那面镜子,像俞老师的爸爸比较内向、含蓄,在每次家庭战争中都败下阵来,但他的宽厚成为孩子成长中那束光和镜子。

对于孩子,你们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期待?

张晓楠:两位老师有个共同的特征是孩子能够自我习得。那你们觉得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里,特别得意或者遗憾和后悔的是什么呢?

李彦宏:先说遗憾和后悔,就是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

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管是辅导功课也好,旅游也好,哪怕在家里一起玩,这些时间都特别少,还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

但是,我觉得我传承了父母那一辈“快乐的家庭”,这是我觉得比较得意的地方。

张晓楠:我在新东方的时候,那次我们是坐火车出差,俞老师听说自己的孩子发了高烧,整个过程中的俞老师的状态非常沉重,不停地打电话,后来俞老师听说烧退了之后,高兴地跳了起来。

还有我记得俞老师说过,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陪孩子。

俞老师的家住的离新东方挺远的,但是离孩子上学的地方比较近,俞老师每天来回跑,我们问为什么?俞老师说期望每天回家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或者说一句晚安,就觉得今天爸爸还是做了点事的。

俞敏洪:我觉得刚才讲到小时候生长环境问题,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期待。父母习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所以特别容易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梦想全都附加到孩子身上去,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不起的成长,这种心愿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的孩子承担得起,有的孩子承担不起。比如像李彦宏老师这样,父母还没说,他自己已经学到前面去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很多孩子是承受不了家长的过分期待和梦想的,这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如果不断地加快他的期待和梦想,孩子整个的心理就会扭曲,他的幸福也会被剥夺。

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孩子都已经考到了985、211的大学,结果他的母亲不满意,对孩子说:我告诉你最后一个月要努力学习,离北大就差几分,如果再努力一点你就进北大了。结果当天晚上,孩子自杀了。家长对孩子无理的要求,导致了现在中国绝大部分的孩子一点都不幸福。

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适当地帮助他成长,需要父母适当地提出要求,尤其是道德要求、习惯要求。

孩子的学习能力可以培养,但学习能力这个天生就是有差异的。有智商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差异、个性的差异,让每个人上北大清华也是不可能的。

坦率地说,北大那么多学生,不是每个人都幸福的,甚至不幸福的学生占比非常大。

所以,上名牌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学习好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把孩子的个性培养得积极乐观,让他们的心理非常健康,交友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好,培养好他们的良好的道德品德,比如助人为乐、以善为德,包括做事情的时候勤奋勤劳,不是学习的勤奋勤劳,我觉得比对孩子们提出学习要求要好太多了。

我真的看到过这样的家长,孩子已经在学校里奋斗到第三名了,家长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考试不能考到第一名,我当场就对家长说了,你有病,孩子到了第三名你非得要第一名。

我们很多“有病”的家长把孩子弄得也“有病”。

孩子跟不上,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他适当的指导,让孩子能够到达班级的中等水平,能够建立一定的自信是可以的,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擅长)学习的孩子。

我们家长恨不得每个孩子都变成最优秀的学生,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期待有的时候是不对的。

我有两个孩子,我女儿和我儿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差距的。

我女儿从小学习基本上不需要我太担心,一考试就是第一、第二名。而且,她学画画特别好,学钢琴也学得特别好,女孩子没有让我特别操心。

但是我儿子从小喜欢玩,男孩子有一搭没一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等水平。

两个孩子上的大学是有区别的,我女儿去的是顶级大学,我儿子去的肯定不是顶级大学,当时我家人跟我说,你运作一下,千万不要让孩子显得太难看。我说孩子该怎样就怎样,他能学到什么地步就学到什么地步。

后来,儿子在上大学的时候突然就醒悟了,开始努力,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觉得孩子自我醒悟、自我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我其实对两个孩子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所以他们的身心上面没有因为学习受到太多的伤害,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让他们尽可能处于某种没有太大压力的状态,如果他们有压力,最好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压力。

就像我儿子大三、大四的时候学习非常认真,对自己非常苛刻。

所以说,积极乐观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

希望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智商,根据自己学习的心愿,能到什么水平就到什么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他们自己喜欢学什么让他们去学,这样的话孩子内心也开心,家长压力也小,这样我觉得好一些。

李彦宏:其实刚才提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

家长对孩子上学的排名特别看重,第九名和第十名感觉不一样。

我每年都会招管理培训生,招进来的管理培训生会跟着我开重要的会,每个月跟我有交流,属于重点培养的人群。

但是我招人的时候主要看面试,看他的反应,问的问题是什么,看问题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进来之后我根本想不起来这个人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也从来不从这个维度去考虑。

有个词叫“自驱力”,就是他自己特别想做好。真正优秀的人他有自驱力,他自己给自己提很高的要求,就会学很多新的东西。这样的人我觉得成功的概率会很大。

李彦宏:人工智能将大大提升教育效率

张晓楠(主持人):现在大家都说穿越周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看到过去这么多年,互联网浪潮包括科技一次次的迭代,对很多领域都造成了重大的改变,但是大家一直都发现似乎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没有在其他领域那么大。不过这回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随着ChatGPT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都说,可能未来首先对于教育领域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那我也想问问,咱们现在整个新的AI包括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包括在教育领域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突破?

李彦宏:我觉得人工智能确实会改变每个产业包括教育产业,这一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最本质的创新在于所谓的智能涌现。

过去都是教会计算机学什么技能就会什么技能,你给他写了什么规则就按照这个规则来运行,但是现在会出现你没有教过他的技能,也是因为见得多、读得多、计算能力强变得会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让ChatGPT考高考、SAT、GRE这些东西都能考很高的分。不仅如此,其实大语言模型可以给出问题的答案,还能够给出解题的思路涉及到哪些知识点,17号的时候百度世界也给大家展示过最新版的文心一言,不仅会算数学题,而且会告诉你说这几个知识点是需要孩子掌握的。

对于教育的影响,我认为仍然是效率的提升,不是对老师或者家长的取代,而是不管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当他拥有这样工具的时候,学习的效率会很高。

今天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是十二年,甭管多少年,很可能因为人工智能带来效率的提升会使得过去要九年才学会的,现在六年就学会了,甚至四五年就学会了,这个效率的提升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见过的。

我觉得也不用害怕,因为我知道很多学校是禁止学生用这些工具,这我觉得其实是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你禁止了学校的学生用,别的学校的学生就可以用,最后出来谁的效率高,就变成了真正将来在职场或者社会当中竞争的时候,谁能够更早的、更合理的使用先进工具,我觉得其实谁会更有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都应该去花时间了解,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哪些帮助。

张晓楠:今天现场有很多都是在全国各地非常优秀的教育机构的一线从业人员。

对他们来说,虽然经常听到人工智能,都知道对教育会有影响,但是大家没有抓手,不知道从哪个小切口进入。比方说百度的文心一言有没有最新的发展和赋能教育的小工具,让大家马上能用起来,或者怎么样从理念上让大家将来在教育领域里能够更好地拥抱AI?

李彦宏:应该说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处在发展非常的早期,实话实说基于最新技术开发出来的AI原生应用现在数量还比较少。你刚才讲的Chat GPT在国外确实用户量已经比较大,但这是一个最最基础的使用方法,基本上就只用了基础大模型的一些能力。在这个模型上,再构建什么好的原生应用,我认为是下一波浪潮,不管是创业的机会,还是将来使用先进工具,都要看未来这些领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再讲一个国外的案例,比如微软做的office 365 Copliot,实际上也是基于大语言模型来做的,但这个时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你问我什么问题,我回答什么问题,而是在office这个软件工具里面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怎么帮助你。所谓的Copliot其实跟Autopilot的区别,Autopilot什么东西都是自动的,搜索引擎是你输入一个关键词哗哗地给你结果,然后没了。Copliot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每一步都对你交互进行指导,但是我并不控制你,还是人在控制各种各样的内容,控制要做什么。Copliot出来之后30美金一个月,这个东西很贵的,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钱说明大家觉得它是有用的。

对于国内来说,百度现在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基于文心一言在重构。我举个跟教育相关的例子,就是百度文库。百度文库也有上亿的用户,很多都是老师、学生。他们需要的时候,就会查询有没有人写过类似的内容能够参考一下,但是当人工智能技术走到今天,我其实不需要有一个已经写好的现成的内容作为参考,我可以让他给我现生成内容来作为参考。

假如说我今天想写一篇《人工智能对心理学的影响》这样的文章,老师让我去做一个论文,那可能就给它短短的几句话,它一分钟给我生成一个20几页的PPT,包括图文的美化、格式等都可以做到。你说这是作弊、这是偷懒,别人辛辛苦苦花了几天的时间做出来,但这是先进工具。你让AI给你生成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还可以想改什么,你还可以把自己的词更多的赋予这些内容,但不用这些工具,你的效率就会比别人低很多。

我觉得未来若干年的时间里,会大量在各个领域里出现类似这样的工具,使得你的效率有明显的提升,这跟互联网时代不一样。

互联网时代是让大家来消费内容,英文叫kill time,我杀时间,想办法让你在APP里多待几分钟,所有的技术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怎么帮你省时间,过去10天干完的事,现在让你2分钟干完,这样有效率的提升,会产生对于教育的影响。我们过去很多时间都花在手机上,很有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人们又会回归PC,因为大家工作、学习还是用PC更多一些,因为屏幕大坐在那会有沉浸的状态。

过去大家只是看广告获得相应的内容,未来你可能需要付费获得相应的能力。我觉得,思维方式跟过去20多年大家接触、拥抱、利用互联网工具的范式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所有人都需要适应这么一个新的环境。

俞敏洪:人工智能对老师教学更有利

张晓楠:从kill time到safe your time,我们省出来干什么呢?所以俞老师做了一个新东方文旅,省出来时间带大家到处走走看看、行走人生。

新东方做了三十年教育,很多人都说最早新东方是教英语起家的,现在孩子学英语的方式也发生变化,教育接受信息的很多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新东方站在现在看未来的话,AI人工智能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包括民办教育、公立教育,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和机会?

俞敏洪:因为Robin是做人工智能的,所以他对人工智能肯定的言论会比较多一些。我认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对孩子们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但是对老师们好处非常大。

因为老师们备课、知识检索,会变得非常容易。比如(人工智能)帮着老师们批改作业,帮老师省出了大量时间。原来一个班40个学生,老师要改40个学生的作业,如果改认真一点的话要花好几个小时。

现在人工智能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大部分都已经能够帮助老师去批改了,所以对老师来说人工智能很好,当然不仅仅是改题目,包括老师备课,甚至现在文心一言都可以帮助老师写论文了。

对于我们工作的人帮助也很大,上个礼拜有一个机构让我做一个视频发言,我写的是中文稿子。因为是个国际会议,所以我还挺认真的,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没有稿子讲话,我想国际会议会产生国际影响,用中文写了一篇稿子,录完以后对方说不行得用英文讲,我想英文讲就得写成英文稿,我自己一句一句翻译,那个稿子还挺长的有1000多字,至少用两三个小时才能翻译出来。

后来我跟秘书说给我用文心一言,把它给我翻译出来,他们英文水平肯定不如我,但是15分钟以后给我拿来了一篇英文稿子,说俞老师这就是你要得英文稿子,看看有没有什么错误。

我看了半天就看到两个小错误,人工智能翻译的,再稍微经过一点人工的修改就到我手里了,它帮助我们工作这件事情会无比的方便。

但是为什么我说对孩子没用呢?因为一个人的脑子是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才会成长起来。

小孩开始用脑子,到形成记忆链条,各种各样大脑的突触变得非常灵活,互相之间连接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他们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甚至包括中文的背诵,有的时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主要还是思考。

但是,因为人的个性是懒惰的,其实任何动物的本质都是好吃懒做的,你看那些动物只有到肚子饿了以后才去捕食,一只老虎吃饱了一顿饭晒太阳好几天,等到肚子饿了才去捕食,狮子也是,动物是这样的,人也是一样的。当我能够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花体力就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时候,你一定会选择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花体力去达到那个目的,这是本性。

对于孩子们来说,比如他们写篇作文“秋游”,本来他应该自己写的,现在让文心一言说给我写一个《秋游》500字的作文,1秒钟就出来了。

孩子当然不一定会照着抄,但是对整个文章的构思能力和文章当中所需要的关键要点,甚至关键词语的想象力和自己的创造力,就没了,他还是会照着这篇文心一言写出来的范文自己稍微改改就写出一篇文章来,那写文字的能力其实就没有了,自己组织文字没有了。

人工智能的利弊

李彦宏:这是一种误解。

俞敏洪:这不是误解,关键是我就看到孩子们这么干了。一个数学题输入题干以后,解题的过程就给你写出来了。

我觉得部分意义上,人工智能对孩子的学习当然会有帮助,但一不小心可能会形成反面帮助。这这是我个人对人工智能的观点,当然我不否认人工智能对于孩子们学习的重要作用,比如说百度的小度,孩子们在里面能够学习大量的内容,这是好的一面。

我觉得一个孩子的成长,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能力的成长、个性的成长、人品道德水平的成长,与其他孩子相融、相爱的共同成长能力的提升。

所有这些,人工智能起到的帮助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所以有个话题讨论:当老师们因为人工智能把时间省出来以后,老师们在干什么?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帮助孩子和老师把本来10个小时学的内容,用5个小时就学完的话,剩下来5个小时,老师和孩子们,包括家长和孩子们到底在一起做什么?这件事情就变成了最主要的话题。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他的全面成长,不是他在单一方面,比如学习成绩的成长。

我们现在的教育以考卷定学生的能力。当出考卷的人发现,学生通过人工智能的帮助,三年级到了五年级的水平,五年级到了初三的水平,这样出考卷的人就会不断增加难度。这样孩子们为了追赶上那个难度,依然只能用12年的时间在拼命学习。

我觉得这个就误导了教育真正的本质,教育不是让学习变得越来越难,而是让学习适应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

也就是说孩子们的终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比他们学到的具体知识本身要更加重要。

他除了学了基本的知识以外,在大学还能学到很多知识。现在有句话讲,大学还没毕业,学的知识就已经过期了。因为这个世界的知识容量变得越来越大,很多方面会产生本质的变化。

比如今天的文心一言、ChatGPT,它们所达到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在一两年前,被认为还有十年、八年才有可能突破,但是一年不到,突然就来了,紧接着大家就跟上去了。

所以,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个能力:

一是孩子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是知识的记忆能力。人工智能能不能帮助学生达到终身的学习能力,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核心点。

二是孩子的性格和人品能力。这可能是孩子终身成家立业比较重要的基础,而不是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使学习变得更难,或者因为有人工智能学习内容就变得更多。

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未来的研发中心,面对中小学的人工智能,必须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帮助孩子迅速找到学习的答案为中心。

现在人工智能不少学习机都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找到他在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的答案为核心,我觉得这个方向是错的,这是我的观点。他不同意我的观点。

张晓楠:李总说说误解。

李彦宏:为什么我觉得这里头有误解呢,大家以为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就可以啥都不干了,其实不是的,你需要干的事跟以前确实不一样了,但不是啥都不干了。

这有点像什么呢?今天让这些学生写一个李白时代古诗的能力是不行的,那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不太需要学生有那么强的写古诗的能力,但是1000年前诗也好、词也好是最最重要需要学习的技能。

今天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是类似的。过去写一篇《秋游》的文章就需要绞尽脑汁从头开始构思怎么描述整个过程,今天可能确实不需要从头开始,给他一个提示就给你一大段的生成。

但是给他的提示好不好跟最后出来的内容好不好是非常非常相关的。你就跟它说,给我写一篇《秋游》的文章,他给你写我在西山看到了什么红叶之类的。结果你去的是百望山不是西山,这时候你要告诉他:去的是百望山,跟我爸爸一起去的,我去的时候感受是什么。你不断的去提示它要朝这个方向改、要朝那个方向改,最后才能改出来一篇你想要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文章和内容。

这种技能,说实话过去的人没有受过太多培养的,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觉得人工智能已经懂人话了,但是不同的人说的话最后产生的内容是非常不一样的。

其实差别在文生图领域更表现的明显,让大模型生成一副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像这种相对比较抽象的说法它是不理解的,你要说生成一条马路,马路旁边要有树、尽头要有夕阳,要有很具像的描述,才能够给你产生想要的图片。

人们未来可能从头开始制造内容的能力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怎么通过提示词来跟AI合在一起共同生产进行创作变得非常重要。我相信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效率会更高、质量也一定会更好。

俞敏洪:如果说一个男孩给女孩子写一封非常优美的情书,千万不要相信是这个男孩子自己写的,有可能是人工智能写的。

李彦宏:那还是要看他写提示词的水平怎么样。

张晓楠:我觉得刚才这段讨论特别好,很像原来我们教托福作文的时候。任何一个新鲜事物出现或者任何一个论点出现,都一定要两面的看待这个事物,要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而不是纠结于这件事情本身,因为这世间其实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刚才无论俞老师还是李总说的,大家也都会去思考,如果这个讨论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可能这个过程和结果或者结论本身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李彦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对人脑发展的启示

张晓楠(主持人):刚才李总说我们与机器对话告诉他提示词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问问两位,在现在这个时代,孩子面临着未来巨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对他们来说,除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要不断的能够终身成长以外,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

因为刚才俞老师说孩子的性格和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判断,我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他说:Educating the mind without educating the heart is no education at all。可能我们过多的关注于知识,是不是孩子的心灵也是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去关照的?

刚才两位也说,看到很多孩子在压力之下,无论压力是父母给的还是社会给的,孩子甚至都不跟父母讲了,学校老师也没有办法识别,我觉得这是个重大的风险,想听听两位老总怎么看?文心一言有个“心”。

李彦宏:对,有个心。

其实刚才也提到过,我觉得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对他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环境一定是社会的、人文的,甚至亲情和朋友,这些东西是我觉得人工智能很难替代的。

但是我们这几年研究人工智能也确实发现,人的学习过程和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有很多类似之处,人工智能叫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有多少参数,就有点像人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连接的数量越多,其实就说明这个人或者哺乳动物越聪明,这是先天决定的。可能每个人生下来神经元连接的数目不太一样,所以就决定了先天的资质高还是低。

但是并不是参数最多的大模型就是最厉害的、最聪明的大模型,这个东西还跟什么有关呢?跟他的训练数据有关。训练数据用得越多、选的数据越对,那么大模型越聪明。映射到人的发展上也是一样的,你可能天生下来就是这么多参数,就是这么多神经元和神经元的连接,但是你见的东西、读的内容、见识过的场面不一样,最后会导致你这个人不管是能力也好、还是成就也好,会非常非常不一样。

没有人能够改变自己天生带着的神经元数目,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还会死掉更多的脑细胞。但是,你可以改变的是,到底吃进去多少数据,用多少数据来训练自己的脑子。

为什么我开头说喜欢比较driven的孩子,他是主动的吸收外部数据用来训练自己的脑子,所以脑子就会越用越聪明。

其实说实话,都是很常识的东西,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个在人工智能时代愈发的证明是对的。而今天我们面临的这种环境也使得我们想吸收多少就有多少,这个数据是绝对消耗不完的,未来新数据生产的速度也会比现在要更快。

我觉得后天努力,或者说用来训练的数据,基本上就会决定你这个人未来是什么样的人,和能够走多远。

张晓楠(主持人):或者对于孩子来说,训练的数据可能就是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经历。探索和经历反过来就是你自己的数据系统,然后让你成为更好、更有driven和更有梦想的孩子。

俞敏洪:面向未来,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

俞敏洪:刚才Robin的比喻还是很正确的,人工智能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人工智能本身底层架构系统的正确性,更加重要的是输入的数据到底是否有效。

人工智能架构对输入数据都是错误或者不完整的、偏激的,或者数据自我设定的指数往某个方向发展的,那人工智能出来的数据本身就是偏的、不完整的,那人工智能的数据就没什么用。

其实人也是一样的,人天生在聪明度上是有区别的,就像刚才Robin说的,人的神经元、神经细胞、大脑细胞,天生就会有所不同。这种天生,部分意义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是高还是低。

其实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当我们觉得一个孩子笨的时候,其实他不是本身想笨,是这个孩子确实大脑反应速度天生就相对比较慢一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没有出息。他也许在知识上的反应慢,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的爱好或者能力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行。

所以会看到,有些人学习不行但是打篮球特别好,体育运动特别好;有些人学习上不去,但是艺术细胞特别强,唱歌唱的特别好。你说一个唱歌的非要像李健那样先上清华再去唱歌,那也没有必要,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李健吧。

张晓楠(主持人):大家听过俞老师唱歌吗?

俞敏洪:我是上过北大,但如果让我唱歌的话,中国的唱歌审美能力水平立刻下降了18个层次。

所以每个人天生都有自己的能力,我读过美国一个故事,有个孩子怎么学习都上不去,然后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说,你这孩子学习上不去、讲话句子都是不完整的,这个孩子有什么爱好吗?

家长说,我这个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爷爷奶奶天天种花种草,这个孩子种花种草水平极高。

心理医生说,那你还让他学习干什么,就让他学园艺不就完了。

然后这个孩子就学园艺去了,因为喜欢,后来就创办了美国非常有名的花草园艺公司。

所以,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一样,不要去强求一体化的发展。

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塞到一个模子里去,都要中考和高考成功了才算是成功。而家长唯一成功的指标就是,我的孩子中考有没有上到好的高中、高考有没有上到好的大学。当然这是现状,我不批判不指责。但是我觉得,面向未来的世界,孩子的出路其实远远不止高考一条,还是可以想想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哪一个,这是第一。

第二,学习能力除了天生有一定的区别以外,后天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态度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就像刚才说到输入数据对不对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我觉得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要采取两个最重要的态度,一是以鼓励态度为主。鼓励态度不是说一味地纵容孩子,也不是说这个孩子明明考了零分,你还说考得好,没有几个孩子能考零分,你考零分牛,那这个家长肯定是属于不对的。

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我们家长和老师,有时候有意无意就会把孩子的自尊心和尊严伤得一塌糊涂,家长说孩子笨,老师把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等一系列的。

孩子一旦自尊心被伤害、自我尊严被伤害,孩子的学习动力立刻就没了,最后会产生自暴自弃等的行为。

鼓励孩子最主要还是要看到孩子进步的一面、看到孩子成长的一面。如果一个孩子某一门课考了40分,你把孩子骂一顿是没有用的。我真的是在朋友家里亲自经历过,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随口就一句话,下次如果不考到90分你不要回来了。

这种可以说是对孩子无理的要求,就像你连泰山还没登上去呢,告诉他明天要不上喜马拉雅山就别回来了,基本就是这种感觉。

正确的鼓励方式是,跟孩子分析考低分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复习、没有预习?还是因为某种其他原因?

其次给孩子定一个他下次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这次考了40分,商量一下下次是不是可以考到50分。如果你考试差距50分那就是巨大的进步,一次进步10分,也就5、6次就进步到90分了。

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每一次都要让孩子通过努力能够看到希望,这样孩子个性上才不会受到伤害。

第三,我们鼓励孩子不是意味着纵容,而是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比如学习习惯上,孩子一边学习一边看手机,他的专注力当然就培养不出来。

家长说不能看手机,要求孩子必须3个小时坐在那里学习。孩子的注意力最多就25分钟,你让他坐3个小时,即使不看手机也在发呆,所以就要有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导。

同时我一直认为,孩子优秀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家长提出合理要求,在孩子愿意接受的情况下,慢慢地纠正所带来的良好结果,而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型的。

我们家长自己的方法不对,包括老师也是方法不对,倒过来灌孩子,孩子承受的是你方法不对所带来的结果。孩子没有能力分辨也没有能力反抗,那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少,对于自己的期待也越来越少,自我崇高能力也没有了;那到最后,真的是大部分孩子就生活在某种不幸福或者说是不快乐的状态中,甚至心理压抑变成了常态,这样的孩子是最苦的。

我在国际上也访问了好多学校,中国孩子是最苦的之一,有没有之二不知道,可能韩国的孩子也挺苦的,因为跟中国一样也是天天考试,弄的韩国人现在都不太生孩子了。

现在拼命鼓励大家生孩子,可是生孩子还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大家生了孩子能养得起,二是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大家感觉到生了孩子很开心。如果生了孩子家长不开心,孩子也不开心,生孩子就变成了一个苦差事,那大家就不生了。

未来的教育图景展望

张晓楠(主持人):刚才俞老师说的孩子很苦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或许有一个原因是他从小生活在一种已经非常明确的评价体系里。

现在我们经常说,要家校社三方协作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无论在家庭里、学校里或者在社会上,或许我们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在这样的框架下,孩子很难做到真正的天性解放,释放真正的快乐。现在很多人开始讨论教育,讨论家、校、社到底怎么联合,才能给孩子创造更符合新时代或者新需求的环境?

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有个非常著名的科幻作家,写过一篇微型科幻小说,讲了二十二世纪的孩子看了二十世纪的孩子,说过去那个年代的人们居然要去一些固定的建筑物里面,看一些同样的书籍去学习,而他们都是自己回到家有一个智能的机器人或者智能的学习设备在陪伴他们学习,可是二十二世纪的孩子居然很羡慕二十世纪的孩子,他们可以在一起开心、在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下课可以一起去玩,好象每一种变化选择都有它的好与不好。

最后一个问题,问问两位老总,你们如何看待未来的教育图景,期望是什么样子的?

李彦宏:我不是教育专家,所以没有什么系统性的思考。但是我觉得,刚才提到的这种情况,确实是代表一种大家的焦虑:

未来会不会什么都被替代了,什么都被颠覆了?

我倒觉得不会。

新的技术仍然只是一种辅助,人和人线下的沟通和交流,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去体验不同的东西,这个东西我觉得永远需要亲力亲为、永远需要自己干,永远不可能通过线上的这些东西就能够被替代掉。

但是这种结合会使得你做事情的效率越来越高,使得人类世界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与此同时,确实如刚才俞老师所讲的,每个人的天赋禀性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所有人都去追求同样一个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说比来比去学校排第几名,这个孩子考多少分,你是在为别人活着,你说我考这么多分上这个学校,别人看着我很厉害或者别人很认可我,但是你没有为自己在活着。什么东西让你更加的快乐、让你更加的自由、让你更加的舒服,我觉得应该更多去考虑这些东西。

很多遇到的麻烦和坎儿、挑战,其实真正转换一下思维方式,想想到底是为谁活着,当你是为自己活着的时候,那些事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我也是从上大学开始,慢慢形成了一套这样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理念,很多时候首先要为自己活着,别老为别人活着,这样你会快乐很多

俞敏洪:我觉得未来应该是这样的,人工智能肯定会带来两个必然的情况:

第一,孩子的学习速度和老师教孩子的速度都会迅速增加

比如原来要用100个小时学的,现在50个小时就能学完了,还有可能更加好,知识面更加广,人工智能就是帮助人学习的。而且学得有可能比原来还要更加的好、知识面更加的广。

我刚才说人工智能就是能帮助人学习,不仅在家里,未来可能在家里就能把从小学到大学的内容都能学完。人工智能虚拟人已经有这样的状态,讲课水平比很多的中小学老师水平要高。

也就是说,未来有可能学生听讲知识课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老师在讲,有可能是人工智能在讲,可以弄成一个像Robin做的非常漂亮的虚拟女老师,大家还觉得像真人一样在那讲,但是他讲的东西已经是集中了所有讲课老师最优秀的表达方式,这是有可能的。

第二,对未来学生学的专业会有巨大影响,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少工作必然会被取代。

人类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人工破坏,最初指的是什么呢?英国当时用机器生产东西以后,那些手工业者最后就崩溃掉了,一台机器能够生产出来100个手工业者一天生产出来的量,那些手工业者就没活干了,那些手工业者就把拖鞋塞到机器里让机器崩溃。

还有比如说汽车出来后,那么多马车夫就会丢掉工作。在一八几几年的时候,有个科学家预测再过100年纽约会是什么样子,预测的结果是,纽约会被马粪全部掩盖掉。因为纽约的人越来越多,因此马车越来越多,马粪来不及扫,最后就只能再换一个城市,这是当时的预测。

这个世界上总是不断的有新的技术出现来把原来的工作取代掉,但是人类的特点是会不断的创造新的规律机会,原来赶马师后来变成了开汽车。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要有预见能力的话,就应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尽可能设想他们学的专业是不是未来人工智能短时间内不能取代,学完了以后刚毕业就失业,毕业完发现原来学的那些东西人工智能全干上了,那这就会比较痛苦,也会比较辛苦。比如文案工作、写代码等等。

我觉得两个事情会发生,一是学习能力的增加、学习速度的增加,二是未来新的工种、新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出现。一些工作被取代了,一些新的工作机会被创造出来,这些新的工作机会到底是什么也需要大家去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回答你刚才的问题,我觉得不管人工智能怎么发展,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的相处。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出现了,学校会不会没有?那肯定不会,肯定会更加的欢乐。因为学生学的东西短时间学完,或者在家里就能学完,那上学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大家在一起玩,这个时候老师带领孩子们玩的能力,就变成这个老师是不是合格的标准,而不是老师的讲课能力。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人格健全、个性充满欢乐、有正能量的老师,而这样的老师,人工智能是取代不了的。

孩子们有很多的时间在互相交流、互相玩、互相碰撞、互相建立友谊、互相建立人与人之间更加美好关系的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成长,我觉得这是未来学校更加美好的形态。

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在操场上、更多的时间在交友、更多的时间爬山、更多的时间在体育运动、更多的时间玩文艺、更多的时间唱歌跳舞、更多的时间一起去社交……这是人工智能已经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美好社会,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美好社会。

到底能不能实现,要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或者有没有这样的结构让它去实现。

我对未来学校的想象比现在美好,因为现在的学生,上学就在教室里学习,连10分钟课间休息都得奔跑着上厕所;但是未来的孩子,只要用10分钟学习,剩下来的都是奔跑在上厕所的路上。这是开玩笑,孩子们奔跑在去打篮球、奔跑在去野外实习、奔跑在去考察农场、奔跑在去考察工厂、奔跑在去参观百度的路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学校。

张晓楠(主持人):谢谢两位老总的精彩分享。

评级: 0.00   票: 0   传出命中: 287   传入命中: 0   收藏 夹: 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