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了群友转发的《理论介绍|马克思产权理论:理论内涵、应用场景与代表论文 》(原创 学术鸽 学术鸽 2025年03月24日 12:00 湖北 )文章。
群友做了介绍:“以产权的基本范畴分析为基础,从研究产权和产权制度的微观运行机制,到产权制度在宏观层面的发展规律,一个完整的产权理论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产权的基本范畴分析,主要包括财产权利的本质、特点;财产权利主客体的分类及财产关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二个层次,在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产权及产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运行机制;第三个层次,国家和法律对财产关系的调节机制;第四个层次,在宏观层面,产权制度的发展规律。”
群友进一步说:“@钟建民 请看这篇文章!你的产权与劳权对立论,可以休矣!”“有产权和产权制度,没有劳权和劳权制度。”
据《理论介绍|马克思产权理论:理论内涵、应用场景与代表论文 》一文介绍,“《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产权范畴的基本内涵,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勾勒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对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和社会主义产权制度进行了具体研究。全书共6章,具体内容包括产权概念辨析、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等。”
文章认为“产权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一
产权理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但恰恰不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因为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而不是财产的政治经济学。
文章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难道强调所有制问题就是强调的产权,而不是消灭产权?
1,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体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为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为了取得产权,而是必须消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体现产权的一切制度!
2,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要消灭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消灭了,在同一种公有制面前,人人都是权利相同的所有者,在这个场合还存在所谓的产权吗?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阐明产权的理论,而是消灭产权的理论。
3,“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满足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它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独立的、个性的、自由的资产者被消灭了,这体现资产者的资产所有权或产权要求还会存在?
4,“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是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利用占有的社会产品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正是资产阶级的法权,也就是所谓的产权,而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正是要消灭这种产权!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理论不是什么产权理论,而是消灭产权的理论。
5,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按劳分配的“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自己的劳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末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量为计量”。
这是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自己的劳动,另一方面是具有满足消费需要的利益要求。因此,用自己的劳动投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就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方式。而劳动者的权利则与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决定。因此,劳动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是什么产权或资产所有权。
二
马克思的理论是什么理论?
谁都知道,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则是劳动价值论。那么,劳动价值理论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理论呢?
就社会生产而言,我们可以区分为生产劳动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生产劳动的主体我们称之为劳动者,而生产资料的主体我们称为资产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资产者是处于对立状态的。这种对立必然也表现为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立场与基本观点的区别:
从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则由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形成。我们把这种从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出发的、坚持劳动所有的基本观点的经济学理论,称之为劳权理论;很显然,马克思的《资本论》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就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体现了“劳动所有”的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就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根本上体现了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如果一定要从权利属性来区分的话,只能称之为劳权理论,而不是产权理论;
从资产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来看,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资料资本化的结果,是资本的产物。因此,“谁投资谁所有”是天经地义的。为此,不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在理论上的代言人,都要反复强调资产所有者的权利要求--即“谁投资谁所有”或“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资产所有权,所谓产权就是这种权利的简称。所以,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是以产权的讨论为核心的,资产所有者的经济理论大多属于产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