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主播小明剑魔在直播连败后破防的片段成了B站鬼畜区的热门素材。在介绍这一被冠名为“我爸得了MVP”的梗科普视频的评论区,不少人夸这是个好梗,不仅是主播说话的语气表情足够搞怪吸睛,输出内容上也逻辑通畅且听起来颇有道理。好梗往往是因优质二创才被赋予了生命力,随着以《MVP张角》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二创的出现,彻底将这个梗推上了“B站2025第一梗”的高度。
我们能看到这个梗在火起来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情绪在推动,一是“拒绝向内归因”,“拒绝内耗”,这类情绪和反内卷一起,成为这几年青年群体在网络舆论中一种最主要的对抗性态度。二则是对社会公平的呼唤。
回到原视频,来看看,主播如何控诉游戏机制造成的不利环境,在释放情绪时做了哪些判断与归因。
“七连败为什么不找找自己问题?”失败战绩图面前的主播蓄力般念出弹幕。
“你买不起房你也找自己问题好不好,接不起婚...买不起车...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也找自己问题好不好?为什么你人就欺负你?为什么你就你月入两三千为什么不找找自己问题?为什么一小时工作肉蛋奶米面蔬菜你都买不起?”他指向屏幕的手指不挥动渐入佳境。
话头起初他还只是和普通的的团队游戏玩家破防发言别无二致,指责队友拖后腿,对方英雄超模强势。
“0-3为什么评分都比你高?”刹时主播双手撑着椅子扶手,半起身凑向屏幕开始演讲,
“因为它是黑人(指游戏角色)!美国人搞的游戏,黑命贵,明白吗?因为他同性恋(游戏角色设定)!你告诉我这游戏黑皮肤的哪个不超模...等级装备全部落后,打出伤害比我高...然后天天把人逼疯了,把人逼得激进了,又绕回来说,你太激进了是负能量...MD不谈我激进的原因,只谈我激进的表现!”主播摆着手有些无奈。
能在下意识抱怨里表达出流畅的逻辑,不一定是出自多深刻的见解,也可能是高强度互联网冲浪过程中,被流行舆论话语或议题中内涵的各种意识形态操演给腌入味儿了。当前版本的互联网思潮里,最条件反射式的反叛便是“拒绝向内归因”,解释挫败的原因不再是从自身能力尚有不足,或者不够努力,重心被放在了对外部规则与结构的批判上。
可以说这是各种批判理论普及化的表征,比如很多社会学研究的取向常常是论证不平等更多是外在于个人的资源分配造成,不是由个人的自然禀赋与自身努力程度决定,所以需要多在分配方式上做努力。
但理论在普及过程,却又演化成两种极端的情感状态,一种觉得“既然在社会阶层定位与社会资源占有上处于劣势,怎么努力都没用,不如拒绝努力”,另一种觉得“既然都是社会资源决定,我一定拼命成为不平等分配机制里的受益者”。
桑德尔写《精英的傲慢》解释美国民粹主义的抬头,是因为精英用“努力”包装自己的成功,从而垄断了社会正面评价,底层的不幸只能被贬低成“不努力”,底层和精英在情绪上的不理解和对抗加剧。在中文互联网我们可以看见,目前对“优绩主义”的批判大行其道,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对“优绩主义”的分析都已经非常充分,这固然会让人们更加明白社会资源与偶然性的重要性,但就如刚才所说,反过来也加剧了“躺平”与“内卷”这个二元认知框架。
有趣的事发生了,上野千鹤子之类的网红学者们在喊出“拒绝向内归因”时,认为这是一种启蒙,希望这种呼喊可以推动社会公正,却再也无力回应如此启蒙之后,大众们产生的精神痛苦。
曾经马克思被后世理论家诟病的一点,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并没完全符合他的推断,社会并没有被甩成赤贫与暴富的极端两对立两极,而是产生了新的等级化结构,甚至是有了“中产阶层”作冲突调和。但今天网红理论家们的启蒙已然让大众,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头脑中甩出了“躺平”与“内卷”的两极对立想象。“马克思”或许确实被复活了,但这更多是在情感与想象中的“马克思”,导向的斗争也只是两种态度在头脑中的激烈对抗,前者是精明算计的互戕,后者是自怜自艾的虚无。观察上野们或者目前网红人类学家们的信徒受众的言行画像,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如果对当下以B站为代表的青年网络社群有一定了解就能观察到,当下存在着两种"马克思“的对抗。一种是情绪价值中的”马克思“,被各路文化左派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复活,但文化左派的框架到头来还是无力回应精神困境。这个情绪价值的”马克思“还有一个高阶版本,就是以”齐拉黑“话语体系为代表的西方晚期资本主义语境中的激进左翼舶来品,这个话语体系的传播者们看似是要用激进哲学来打碎重构一切进行实践,实际上给赛博原子个体们提供的更多还是一种情绪价值的高阶满足。
另一种是实践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致力于改造世界的思想学说,实践自然是最重要的课题。但关于实践的定义与目的在左翼至今别说未能统一认知,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当年法兰克福学派的实践唯物主义最后滑向了人道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虽然法兰克福学派早已式微,但人道马和改头换面的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今天各路文化左派的一个隐藏底色。当年的东欧社会主义理论家们为了反抗苏联意识形态也讲实践,却成了拆毁东欧社会主义基础的推动力之一。
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以发展成果而论,中国本来在实践层面应当是最有发言权的,但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西方左翼大儒们排斥和否定实践成果。
而且,中国这套原于革命时期,相当程度继承了苏联框架结合本土化改造的官方马克思意识形态,在后现代社会中确实远没有产生于西方晚期资本主义语境中的激进左翼哲学那样善于为赛博原子个体提供情绪价值;从最近流行的”日耳蛮赢学“框架分析,中国这套阶级史观,唯物主义和科技进步主义的框架也不善于提供赢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