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美俄缓和以及俄乌局势的逆转,欧洲焦虑到了极点。于是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被提了出来,就是谋求欧洲防务自主、成立“欧洲军”、安全上不再依赖美国。
这个想法,从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时期就有了,但这么多年各种原因一直没搞成。这次,欧洲人似乎决心很大,不但嗓门比之前大了很多,而且似乎形成了共识,也有了初步的行动计划。
确实,欧盟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要么继续沉沦被宰,要么防务自主,要么散伙解体。
斐君认为,欧洲防务自主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条理由就够了——北约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美国永远不会允许欧洲建立一支独立于北约之外的军队。
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常识,因此这不是今天文章讨论的重点,今天我想写写欧洲的一些“癌症”和无解的困局,这些病症的交织,注定了欧盟不仅不可能防务自主,还将继续沉沦下去。
一、自私与短视
欧盟的防务自主梦想,始终受制于成员国间根深蒂固的利己主义,这种不团结和互相提防在俄乌冲突中暴露无遗。举几个例子吧。
2022年对俄能源制裁,导致欧洲电价飙升400%,工业竞争力骤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被迫关闭路德维希港工厂,法国钢铁行业裁员20%,但波兰仍坚持要求欧盟扩大制裁范围,以换取美国军事保护。牺牲他国经济、保全自身安全,本质是东欧国家将地缘风险转嫁给西欧工业国的自私。
再来看军工产业的零和博弈。法国主导的“未来空战系统”与德国推动的“主战坦克项目”表面是技术合作,实则暗藏产业主导权争夺。法国达索公司拒绝向德国转让发动机核心技术,莱茵金属则要求法国采购其装甲系统,导致项目进度滞后三年。这种“联合研发、各自为战”的模式,使欧盟防务工业联盟沦为纸面口号。
二、美国渗透的无处不在
军事和情报渗透。美国在欧洲部署了174个军事基地与3.5万驻军,其中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不仅是北约中枢,更是美军全球无人机指挥中心。2024年德国法院曝光,该基地通过“棱镜”项目长期监控默克尔等欧盟政要,形成事实上的政治讹诈能力。
经济渗透与操控。北溪管道被炸后,美国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量激增300%,价格较俄气高出4倍。雪佛龙、埃克森美孚通过长期合同锁定欧洲买家,仅2024年就赚取超额利润680亿美元。欧盟沦为华尔街的提款机。
意识形态渗透。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等美国智库通过“跨大西洋对话”项目,深度介入欧盟政策制定。冯德莱恩任内签署的11份防务文件,有7份直接引用美国智库提案。欧洲主流媒体是美国的传声筒和洗脑机器,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美国驻布鲁塞尔办事处的临时工们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7个子女均为美国籍,丈夫海科·冯德莱恩在斯坦福大学持有价值2.3亿美元的专利信托。冯德莱恩一边推动对俄制裁,一边将儿子安插在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董事会。马克龙一面高呼“欧洲战略自主”,一面默许阿尔斯通被通用电气肢解.
欧洲领导人不是政治家,而是美国驻布鲁塞尔办事处的临时工。
欧洲人权法院75%的法官拥有美国法学院背景,2024年裁定“成员国不得拒绝美军引渡请求”,为美国长臂管辖开绿灯。荷兰海牙法院的选择性司法,更是成为美国打压欧盟自主派的工具。
最奇葩的是白左对欧洲军事实力“润物细无声”的破坏。德国绿党推动“性别中立军营”,在军队搞LGBT,要求军队厕所取消性别标识、战斗服采用无体型设计,导致德军征兵率下降18%。
瑞典将30%的国防预算用于“气候中性军事行动”,为了气候和所谓低碳,采购电动装甲车却无配套充电设施。这些实质上都是消解欧洲军事能力的慢性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