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西方国家比起来,中国算是具有比较好的舆论环境,最起码人们能够把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骄傲。
这不,就有人言之凿凿地说,伟人“建国有功,治国无能”。当然,他们也会罗列一些“证据”:前三十年,人民没有吃饱饭,后四十年,人民吃饱饭且能吃上肉。
毋庸讳言,这是逻辑上的一种比较法。诸如,在一个班里上课,一个学生得了100分,另一个学生得了10分。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得了10分的学生是一个差生。
但是,还有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比较。譬如一个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得了个双100分,家长以此断定自家孩子前程无量;而到了五年级,各科平均只得了80分,家长以此断定孩子退步了,或者老师水平不行。
所以,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离开对应的历史时空。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处于一个怎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撇开当时的实际情况,生硬地和现在做一个僵化的对比,一则没有实际意义,二则在逻辑上很荒谬。
首先,两个起点底子的对比。新中国成立时,是在打败蒋介石集团,在一片废墟上建立的人民政权,而之前的中国,经历了自鸦片战争起来,世界列强欺凌盘剥了一百多年,又经历了军阀混战,日寇侵略,更加上蒋介石集团在美国资助下发动的规模宏大的国内战争。
1949年的新中国,经济濒于崩溃,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蒋介石逃往台湾时,把仅存的黄金白银悉数卷走,整个金融系统陷入瘫痪。而美帝国主义又强加给中国一个朝鲜战争,让我们以全国之力,打了三年恶仗。新中国经济真正的开端,是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开始的。
后四十年,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开始的?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立了一个完整工业门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国。
农业上,建成了八万多座水库,整治了黄河、淮河、海河等多次发生水患的水系,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筹建了一系列大型化肥厂和先进的良种培育基地,为粮食增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第二,两个时期内外环境的对比。新中国成立时,国内还有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残余,他们啸聚山林,屠杀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破坏工农业生产,严重干扰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稳定。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又悍然入侵朝鲜,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面对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我们出兵,可能会遭致惨败,丧失政权;不出兵,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会时刻受到威胁,而且国家将来会面临长期的地缘政治威胁。
50年代末,美西方又撺掇印度,在我西藏地区挑起战争,我国被迫进行“对印自卫还击战”。此后又遭到美国和苏联两个核大国的核讹诈,我们被迫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两弹一星”的研究。
伟人在世的时候,与美国缓和了关系,减轻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压力,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乃至为后来的中国加入WTO奠定了基础。同时,中苏关系也趋于缓和,更加上苏联解体,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状态,给中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两个起点劳动者文化素养的对比。解放初期,全国90%以上的劳动人口是文盲,更谈不上专业技术水平。那时候,小学毕业就可以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初中毕业还比较稀缺。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政府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扫盲”。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参加空军飞行员的门槛之一,就是认识一部分汉字。参加钱学森和邓稼先“两弹一星”团队的,很多是刚刚毕业的初中生,他们中很多还不知道原子核是什么,分子结构是什么。之所以前三十年能干出巨大成就,跟那一代人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关系。
改开之初,新中国已经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当时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更加上三十年的积累,中国已经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这为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捎带说一点。有人一直念叨说,十年内停止高考,耽误和浪费了人才,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没有使用高考选拔人才,但又换了一种思路选拔,当时叫做“工农兵学员”,他们中不乏大人才,后来很多科学家和作家,都是那个时代选拔出来的。
第四,两个时期历史使命的对比。新中国前二十多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凭着一股爱国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历史奇迹。即使是没有工业化,没有两弹一星,没有红旗渠,人民政府能带领人民稳固政权,稳定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使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就已经完成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了。
改开之初,前三十年已经做好了坚实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只需在这个基础上,大干快上,建设漂亮的高楼大厦即可。有了前三十年的积累,我们还有理由不让百姓“吃饱饭”吗?
前三十年,稳固政权,搭建工农业发展的基础框架,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文化素养,营造比较和缓的国际国内环境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而后四十年的使命,则是在前三十年的基础上,利用前辈留下来的良好的大环境,奋起直追,完成中国经济的腾飞,直至赶超世界一流的水平。
一些思维荒诞的人,硬生生拿“吃饱饭”的标准,去对比两个不同时期的成就,就像拿一个壮汉和一个婴儿比力气,拿一个五年级学生和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比学习成绩,不仅荒唐可笑,而且令人发指!
如果伟人没有大规模地搞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治理黄河、淮河等水患,没有修建八万座水库,没有修建纵横交错的农业水利灌渠,没有开凿无数的灌溉水井,没有支持袁隆平团队搞杂交水稻研究,没有让中国工业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吃饱饭”上,难道前三十年真的不能让人民“吃饱饭”吗?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吃上水的后人,却怨气冲天地牢骚道:“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吃水,为什么要费时费力挖井呢?”
这些人对着“哗哗”抽水的水泵说:“呵,我们的时代多伟大啊,一伸手就能喝上水啦!”而对挖井的老人则恶狠狠地说:“真是无能,挖井的一个月,竟然没让我们喝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