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关注者
2,162
被浏览
941,404

1,106 个回答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已经有点超过个人的承受和处理能力了

不管是工作、社交还是家庭关系,都充满了各种无限拔高的标准

如果想要处理的八面玲珑,显然对大部分人来说要求太高了

所以大家发现索性独处,既可以享受现代化社会的各种成果和便利,又可以避开现代化社会衍生出的高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所以就这样了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但在国内,你举目望去,个个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伤害你,奴役你,压迫你之事实。

父母想为你好。于是他们从小就用自己的感受作为评判标准来要求尚处于孩童时代的你。

老板想为你好。疑难杂事全给你,美其名曰锻炼你。但最后当你想要拿回属于你的报酬时,你又会面临一个如铁公鸡一般一毛不拔的人。

社会想为你好。于是社会总是有无数的话语来指出你的问题,什么“垮掉的一代”,什么“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什么“想当年我在你这么大的年纪时……”

但好不好,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你自己的感受说了算。

但这片土地的文化从小就有个特点:喜欢剥夺人的自我感知,并替换为家长、老师、领导等他人的感知。

于是,你慢慢不懂自己怎么想的了。但时间一久,你心里总是莫名其妙的觉得,一个人待着更自在,即使偶尔有孤独,但一个人待着,你才能做自己。

而一旦有他人的存在,你就浑身不自在。

其实说得学究一点,这背后反应了中国文化过于期待去“打磨”每一个人,并期待用一个固定僵化的模子,去雕刻与众不同的每一个人。

诚然,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基础,社会才有最基本的秩序。但问题是,这个最基本的价值基础不应该设定得太高。

一旦这个标准过高,一旦每个人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时,一个令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狱般的社会就出现了。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出自萨特的一个剧本《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互相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里面了。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这就是:他人即地狱。

鲁迅也早已洞察到这一点。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不是现代年轻人喜欢独处,而是古代年轻人没有机会像现代年轻人一样拥有独处的机会,和拥有一个相对开明的社会氛围。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很多人:为何很多人宁愿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卷,而不愿意回小地方的家长去安稳度日?

我想,这背后除了有经济层面的问题,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其中一个,就在于在大城市,你可以独处,而回到家乡,你几乎没有权力去独处。因为家长的亲朋好友们,总是会来“关心”你。

但这种关心,萨特说它是地狱,鲁迅说它是吃人。不是关心不好,而是中国式的“关心”不好。

中国式的“关心”,关注的是作为长辈的我的利益,于是我一关心你,无论你高兴与否,你都得按照社会规范来应对,否则邻里相亲或者你的家族亲人就会挥舞道德大棒来攻击你。

真正的关心,则发生于两个精神上平等的个体之间。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真正的关心,需要的是心心相印,需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真正的关心,讲究的不是“我觉得”,而是“你觉得”,不是“我说的你必须听”,而是“你说吧我听着呢”。

正是因为缺乏这些最基本的关心,所以年轻人宁愿独处一个人舔舐自己的伤口,也不愿再度回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互相伤害。

其实要想让年轻人不再将独处当成常态,方法也很简单。你首先得基于尊重和平等的姿态去了解年轻人,而不是一上来就站在自己的狭隘的视角,对年轻人的独处指手画脚。前者促进沟通,后者阻碍沟通。

但很多年长的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我比你经验多,走的路比你多,经历的事儿比你多,所以你就得听我的。但这些年长者不知道的是,年轻人虽然经验不如你,经历不如你,但年轻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年轻人的直觉高于你。

永远要记住,总的说来,下一代人看上一代人,总会比上一代人看下一代人要明白的多。正因为这样,人类历史才能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