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成人的祖先

“他就是你曾经的样子”

“他携带了好多人类的祖先的天然的东西在里面”

上世纪意大利的著名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他的《幼儿教育方法》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至今都让大多数中国父母觉得荒诞的观点-----儿童是成人之父。

为什么说这个观点至今都会让大多数中国父母觉得荒诞呢?

因为他们总是觉得“你才多大知道什么我把你生下来我就有权利管你

圆桌派》中周轶君说到:我们看待孩子,不要以为他是你的孩子,你就有对他随意的支配权,而要记得,他其实是你的祖先。

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说他“没用”就够了

中国许多家长热衷用批判性思维去教育孩子,他们坚信这么一个真理:一表扬他就会飘,得时刻打压他,他才会反思自己跟别人的差距从而努力追赶。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一次次的被说“没用”之后,孩子就会真的变成没用。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每天对孩子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对于批判否定孩子这件事,很多家长还会义正言辞的为自己辩解道,世界上哪个孩子没受过几句批评,连这点批评都承受不了,以后还怎么在社会立足。

是的,孩子需要锻炼坚强的品质,但不是批评加否定打造出来的。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你以为你在苦心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未来之星,但事实上正在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

孩童时期,是一个孩子最具想象力的阶段;是孩子和家长感情建立的阶段;是孩子自我认知初探的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参照物就是父母。当他们做了一个小飞机兴高采烈地给父母看时,得到的是“尽整些没用的东西,纸又撕了一地,就知道给我添乱”;考了高分欢喜地回家后,父母却说“骄傲什么,下次肯定退步”;好不容易叠好了被子,妈妈一把拉开“教了多少次了还不会,你怎么这么笨”;外面受了委屈想跟父母说,得来的却是“有什么好哭的,你也好不到哪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真的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封闭、自卑、多疑,或是叛逆、逃避、更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反,那些在和谐有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并不是骄傲做作,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自信、有主见和来自家庭的安全感,是那些一直活在批判和否定中的孩子模仿不来的。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成为别人家的家长

湖南卫视《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初中女生哭着控诉自己的妈妈老是拿自己跟自己的学霸女闺蜜比较,但其实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妈妈却看不见,而在女生说完,妈妈并没有觉得自己有错,还说这样是为了女孩好,女孩没说完无奈的跑下了讲坛。

这个视频一度上了热搜,很多网友表示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而女孩口中提到的学霸女闺蜜并没有她妈妈口中提到的那么完美,在学霸女闺蜜妈妈眼中,也存在着这好那好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吧。但他们表现得却跟杀人犯没两样。只不过是身体和精神的区别。

当家长们在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时,孩子心里肯定也会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要是我的爸爸妈妈是XX就好了”。于是,他们之间的隔阂就出来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永远不会原谅我的妈妈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她跟她妈妈接视频的时候,她妈妈在她面前骂她上初中的小妹妹不收拾屋子,还顺口问了一句“我就搞不明白,为啥你们几个没有一个主动收拾屋子的”,朋友只是笑笑没有接话。

但她想说的是在她小的时候,她也是会在姐姐妹妹都还没起床的时候把里里外外都收拾的特别整齐,眼里都是活,所有人都夸她懂事勤快,却从来都没听到过妈妈的表扬,但在挨骂的时候,就算不是自己的错,却从没能逃得了一次。以至于后来,她也不做了,“为什么我永远都是吃力不讨好的那个”,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她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朋友其实是个挺爱干净的女生,平时没有时间就在周末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很有女孩的样子,但为什么在她妈妈的眼里就是“懒”、“脏”。

我问她“那你为什么还会每周都打视频,聊得也挺开心的呀。”

她的眼睛里没有任何光泽,“我只是觉得她挺不容易的,但我永远都不会原谅她。”

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平时看起来温柔又孝顺的女孩说出了这样的话?

大概是在她的记忆中“从没抱过我一次”;又或者是“每次一有情绪就撒泄到我们身上”;又或者是“每次的苦心经营都被她当成骂我时的把柄”;又或者是“吵架后她把饭端到了小两岁的妹妹的床边哄着吃,而等待我的却是一顿打”……

突然不知道怎么安慰眼前的这个女孩,心疼又哀叹。

可能她的妈妈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失败才会让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吧。而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她应该也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因为她的小女儿正走着姐姐走过的路……

为什么会如此失败?因为多数家长们都太独裁了,他们从来都是孩子这样那样,却从未反思过自己。

“我吃过的盐都比你走过的路多,你懂什么”

“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

……

很多家长开口闭口都是为了孩子,可他们从不知道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也不允许他们提要求。“为了你”真的是一句让人恶心至极却又无力反驳的话。

周轶君在《他乡的童年》中说道: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

孩子其实是父母的祖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教育了自己。大家都是第一次经历,何必装出一副圣人的样子呢?

扫描

预约

免费

试听

缤纷鸟第一期【微绘本集中营】完美落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