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鲁肃

  斫案兴言断众疑,鼎分从此定雄雌。

  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群雄并起,几经杀伐,三足鼎立。

  历史的转折点就在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足鼎立的决定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与史书《三国志》的粗略记载相比,小说《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用了足足八个章节。最主要的人物,当然是诸葛亮,算无遗策,神机妙算,光彩照人!

  问题是,真正的历史中,到底谁才是三足鼎立最重要的幕后英雄,赤壁之战背后的抗曹功臣,孙刘联盟的实际操盘人呢?

  赤壁之战三阶段态势图

  咱们继续《鲁肃传》的下半部分——

  赤壁抗曹功在谁

  鲁肃的“三步走”战略,真正启动,已经是建安十三年(西历208)了。在黄祖降将甘宁的带路下,孙权击灭黄祖,刘表也随之病死。似乎攻取荆州的已是唾手可得之时,北方的曹操挥军南下,号称八十万,大有吞食天地,统一南北之势。

  刘表政权第一个土崩瓦解,继任者刘琮举州归降。曹操的老对手刘备,因为兵微将寡,只得从樊城(今属湖北襄阳)南撤,直奔江陵(今属湖北)。曹军精锐五千,一日一夜狂奔三百里,在当阳长坂坡(今属湖北)追上了刘备。刘备兵马不多,又有十数万百姓相随,迅速被击溃,刘备放弃妻子和儿子,与诸葛亮、赵云、张飞等数十骑逃走。刘备被迫放弃江陵,只能转奔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区)。那里有刘表长子刘琦的水陆军,但也不过万人而已。

  嘉祥武梁祠石刻东汉《水陆攻战图》

  二刘都迅速崩盘了,江东的孙权就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曹操修书一封,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此行南下,长江中游的荆州不战而屈,上游的益州望风输诚,他期望凭实力和威名威逼下游的江东,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们不服,那咱们就试试身手?

  曹军声势浩大,一路凯歌,令大部分东吴文臣吓破了胆。在廷议中,以张昭为首的一班文臣,几乎一边倒,都主张尽快投降,以免玉石俱焚。当然,理由很堂皇,但究其原因,跟谁不是做官?卖了孙权这些外来户,保不齐还能在曹丞相面前卖个好价儿?看看隔壁荆州,献计降曹的蒯越、韩嵩、傅巽,可比刘琮混得好,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张昭墓出土的两方龟纽金印,左:娄侯之印,右:辅国将军章

  孙权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别听文官瞎扯淡,投降曹操对他们是大好事,可对自己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等于放弃父兄基业和个人尊严,跟在人家后面当小弟,完全仰人鼻息。但朝中大臣反对开战的意见这么大,尤其是老臣张昭为首,令孙权不能撕破脸,下定决心。同时,朝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臣,处于摇摆不定之中,如黄盖、程普和韩当等一班武将,在没有看到能在抗曹战争中取胜的较大把握之前,他们也不会全身心投入战争,毕竟上阵玩命就是自己。

  即便在孙氏集团内部,也出现了裂痕。孙权的堂兄孙贲,时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曾在孙坚阵亡后,孙策接权之前,掌握过孙氏集团的部队。曹操奉诏拜孙贲为征虏将军,领豫章太守,而孙权此时获得许昌汉廷王命封拜的头衔为讨虏将军,领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

三国吴错金铭文环首铁刀(鄂州博物馆)

  等于把孙贲提升到了与孙权并驾齐驱的地位,曹操这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孙权:你给我小心点,你要不讨好我,我就让讨好我的孙贲,取代你在江东的地位!

  曹操对江东的笼络分化差点奏效,孙贲的闺女先前已经嫁到曹家当儿媳妇,此时孙贲更准备把儿子送到许昌做人质。

  由此可见,在江东集团内部,主张迎曹的并非只有张昭等人,也可见曹操对江东做政治解决的空间还是有的。

  尽管我们也知道北来的曹操集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利因素,比如人心上不完全归附,北军也不识水性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会得到逐步克服。

三国吴名刺

  只要曹操在荆州站稳脚根,从容经营一段时间,就等于居中控扼住了整个长江之腰,在江南诸割据集团之间打入一个楔子,不但孙权仅凭江东六郡,不足以抗衡曹操,甚至不足以保据江东。即便是枭雄刘备,也不可能向益州发展,搞不好,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之后,这几股势力自己就提前内斗。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站出来的第一个人,既不是后世传颂的诸葛亮,也不是东吴的军政长官周瑜,而是那个《三国演义》中,看起来厚道到有些傻气的鲁肃。

  对于联合刘备,在刘表死后,鲁肃就有预案。他向孙权提出,刘琦、刘琮兄弟皆不足挂齿,唯一可做工作的对象,只有刘备。尽管此人不得刘表的重用,但却是唯一能和我们合作,对抗曹操的势力。我们必须加快联合的步伐,否则让曹操抢了先手,到时候只能鸡飞蛋打,任人宰割。

  孙权此时也想让人去观望荆州局势,以便后图,便同意鲁肃借吊丧之名出使。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圭形石牌(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大家请注意,这可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由诸葛亮运作。这可是鲁肃自己提出,而且先把自己舍出去,危险系数极大。

  毕竟,江东与荆州已历三世的血海之仇,建安十三年初双方还在惨烈地厮杀。虽然刘备不能见容于刘表集团的核心圈子,但也是这一集团的健将,鲁肃自请出使访刘,说起来鲁肃也够胆子肥的。当然,我们从君臣知遇的角度而言,这种主动源于鲁肃推动江东帝业的雄心。

  鲁肃一踏入荆州,就发现自己置身于风云突变的漩涡深处。等他赶到夏口,才知曹操已经南征。日夜兼程再赴南郡(治江陵),才知刘琮已降,刘备南走,遂北上迎头去会合刘备。在当阳长坂,鲁肃终于见到了刘备。在那里,前者肯定目睹了刘备最狼狈的窘态和一触即溃的乱象。

  蜀汉蒋琬带钩(四川博物院)

  请大家注意一个时间节点,此时曹操还没有致书孙权,江东也还没有面临战与降的选择,但如果局势继续滑行,江东政权显然无法置身事外。

  按照鲁肃此前的规划,本来是引导刘备整合荆州集团,背靠江东,两家合力抗曹,结盟才有价值。而现在,荆州集团分裂,刘琮降曹,刘备军破。刘备集团在军事上的价值,其实已经大打折扣。孙权此时并未与曹操公开决裂,两家算起来还是姻亲。

  如果鲁肃学张昭,也有私心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卖了刘备,也卖了孙权。学习日后的益州张松,勇做“带路党”,才是利益最大化。

  倘如此,不但三国的历史将被改写,鲁肃的人生命运也将完全不同。

  北影厂1957年电影京剧《群英会·借东风》中的鲁肃、周瑜和诸葛亮

  但鲁肃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步险棋,在乱军之中,他逾越孙权交付的使命,力推孙刘结盟。

  同时,鲁肃建议刘备进住樊口,也就是今天湖北鄂州附近。这是在三国时代,长江中下游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日后孙权在长江一线刻意经营的几处要点之一,后来东吴也曾一度立都于此。

  当时,曹操已控制襄阳(今属湖北)至江陵一线,并进取江南四郡。日后孙刘抗曹,夏口可为前沿据点,但夏口与江东距离尚远,孙刘无法及时通气儿,毕竟兵贵神速。如果进屯樊口,可保障夏口与江东的联络和衔接,防止曹操派兵自汝南(今属河南)方向南下,遮断夏口与江东的联系。虽然鲁肃本人有意促成孙刘结盟,但毕竟还只是一个意向。假如孙权在做好战争准备,并与刘备组成联军之前,曹操即进兵夏口,刘备再次崩溃的话,乱兵南下江东,那么日后的抗曹将会非常被动,江东内部要形成坚定的抵抗意志也会更加困难。

  鲁肃建议刘备屯兵樊口,可使孙刘在面对曹操势力时有一个战略纵深,也能让孙权能有时间做好军事抵抗的准备。

  东汉灰陶执盾武士佣(昭化汉城博物馆)

  由此足见,鲁肃这个厚道人,在战略层面的精明程度,绝对堪称大师水平。

  有了一线情报,鲁肃回到江东战与和的斗争漩涡,也就有了说服大家的足够资本。诸葛亮随鲁肃渡江,其实变成了鲁肃新战略的棋子,而非《三国演义》中,大家围着诸葛亮团团转的闹剧。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诸葛亮的说客能力,是他以对荆州形势的精确分析,坚定了孙权不受制于人的决心。

  鲁肃拉来了诸葛亮,解决了东吴“要战”的决心,但“能胜”的决心却还要请周瑜来下。于是,鲁肃建议孙权召回周瑜,以决疑定策。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孙权拔刀斫案,统一了文武百官的思想,将鲁肃抗曹连刘的主张,变为江东集团的统一意志。孙权正式任命周瑜为统军左督,而以老将程普为右督,各统一军,同时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组成了抗曹战争中孙军的大本营统帅部。

  东汉中晩期绿釉陶水榭(河南博物院)

  用今天的话说,鲁肃就是政治军事一肩挑。

  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我们不赘述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对于鼎足三分,日后立国巴蜀的蜀汉和立国江东的孙吴,其实都要感谢鲁肃,是他把孙刘两家拉在了一起,而没有这个基础,又谈何赤壁之战的胜利呢?

  孙刘联盟的实际操盘手

  多少年后,当三任东吴军政长官,周瑜、鲁肃和吕蒙都已去世。孙权和继任的陆逊,聊到三人长短的时候,孙权认为鲁肃不如周瑜和吕蒙,因为前者既借荆州于刘备,还不能图取关羽,更爱说大话。

  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上美版连环画《三国演义》之《单刀会》,汪玉山、冯墨农 绘

  让我们先回溯历史:

  赤壁战后,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八郡中,曹操拿下了江北的南阳(今属河南)和章陵(今湖北省枣阳南);刘备吃进了江南的武陵(今湖南常德)、长沙(今属湖南)、桂阳(今湖南郴州)、零陵(今湖南永州);孙权则拥有江夏与南郡。这三大集团都力图巩固已有的地盘,并谋求向外发展。荆州由此呈现极为微妙的形势。对曹操而言,煮熟的鸭子飞了,当然非常不甘心,企图卷土重来;而刘备被阻隔在江南,向北扩展受阻,要想实现“隆中对”所确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决策,当务之急是要取得江陵。然而,占据江陵的是盟友孙权,为了共抗强敌,不能撕破脸,否则人家两家联手,势力最弱的刘备,分分钟就得跪了。所以,建安十五年(西历210),刘备亲自至会见孙权,请“借”江陵,也就是南郡。

  周瑜对此坚决反对,多数江东集团的干部,无论文武,都不主张借给刘备,而主张借地的只有鲁肃一人。

  嘉祥武梁祠画像石题记

  鲁肃认为:当时曹操的实力还非常强大,甚至强大到,即便孙刘两家合力,也很难取胜,只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微弱均势。在这种情况下,过早的消灭刘备,就是帮助曹操取得全面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刘备也不是那么好消灭的。

  既然如此,不如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刘备往北发展,等于祸水东引,给曹操树立了一个劲敌,可以牵制曹操的兵力,减轻对我方的军事压力,而不致因孙刘相噬,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同时,曹刘斗法,不但减轻了两家对我方的压力,避免了兵力分散而两线作战,更使得我方在两家之间游刃有余。

  显然基于这种认识,孙权乾纲独断,执行了鲁肃的战略规划。借地资刘的好处立竿见影,西境安宁,就能北守长江,甚至拓土淮南,增加战略防御纵深,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有了主动权,更能内讨山越,南定交州,拓地岭南,为孙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国吴荆州地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在处理荆州关羽的问题上,鲁肃的方针是有限度的克制,而非一味退让。期间,刘备派关羽和孙权方面争夺长沙、桂阳和江夏三郡,鲁肃的态度是寸土不让,该是我的,我绝不出让。这就是既联合,也斗争的态度,但又不是冥顽不化。两军相拒益阳(今属湖南),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鲁肃主动邀请关羽,举行会谈。

  史书上说:“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单刀会”。实际上并没有关二爷版本的“单刀会”,反而是鲁肃有礼有节的态度,折服了骄纵狂妄的关羽,使后者哑口无言,最终的结果也是孙权方面收取三郡。

  那么是不是说关羽就赢了呢?我们不妨听听争三郡时任长沙太守的廖立,在日后是如何评价这一事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吧?

  昆曲《单刀会》

  “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翻译一下:以前先帝(刘备)不先攻取汉中,却发疯似的,去跟人家孙权争夺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结果不但三郡被人拿下,我军征战疲惫不堪,最终一无所获。而攻取汉中的良机也因之错失,夏侯渊和张郃还差点就一路杀到咱的老巢,来个犁庭扫穴,搞不好益州也得完蛋!后来咱虽然夺取了汉中,但却付出了荆州失守、关侯(羽)战死和丢掉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的巨大代价。不但丢失疆土,我军的野战机动兵团也被屡次歼灭,真的是伤筋动骨。

  原本是重点培养对象的廖立,说完这段话,就被诸葛亮拿下,彻底闲置,不用到死。罪名是“诽谤先帝”,显然是打脸太狠了。但这也从一方面证明,廖立之论不虚,而鲁肃在此事件上并无失分。

  麦城所在位置(百度地图)

  在鲁肃主持江东军政时期,孙刘两家虽然在荆州归属上有过争议,甚至动过干戈,致使联盟产生裂痕,但联盟总算维系下来。这固然是因为孙刘两家都觉得大敌曹操尚存,实在有维系的必要,但与鲁肃的正确处置也密不可分。

  荆州的一得一失与孙刘的一得一失

  有史实证明,吕蒙在荆州和关羽的问题上,似乎高明于鲁肃。不但孙权,甚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这么看,但实际上呢?

  我们从三国均势战略的层面,如果不偏不倚的来看,就会发现,这并非是吕蒙与鲁肃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如何定位孙权政权未来发展趋向的问题。

  西汉铁勾镶(徐州博物馆)

  鲁肃的战略定位,始终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攻势战略。即向北发展,倾全力进攻曹魏统治区域的淮南地区,重点是合肥、徐州等重要战略地带。我们都知道一个军事地理的常识,这就是守江必守淮。

  在南北对峙的军事态势中,从中原地区南下进攻江淮,进行攻击的一方,如想尽快地打击敌方的政治中枢,只有沿西北—东南方向进军,才能尽快地逼近对方的政治中心,以取得最佳的攻击效果。

  在这个方向上,以阻隔江汉平原与江淮丘陵之间的大别山为基点,有东、西两条道路:

  西路,南阳—襄阳—武汉—南京一线,必须先下武汉,借此打通南下的江防门户,溯江而上,方可威逼南京。这既影响进军的速度,又会增加运输给养的困难。反过来,即使沿此路打到南京附近,只要淮南地区未下,就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为兵法之大忌。所以一般说来,此路很少作为主要的或单独的进军路线。

  西线大致走向(不太准确看个大概)

  东路,沿颍河—淝水—涡河—淮河一线,穿越江淮丘陵中部,地势平缓、水陆交通便利,距离江淮政治中心也最近。

  如果我们由整个中国南北战争的大历史角度,从西安—洛阳—开封,画出一条与南京、杭州相连接的直线的话,不难发现,沿颖河或涡河,至淝口,连结两淝,直达长江的这一路,是南征江淮的捷径,也是最宜水陆并进的绝佳进军路线,反之亦然。

  东线大致走向(不太准确看个大概)

  当你明白了这点,吕蒙与鲁肃孰优孰劣的问题,也就有了一个最终且明确的答案。

  即便你只想关起门来过家家,那么抱歉,你也必须先至少夺取淮南,不然你很难守住江东。孙吴政权的立国史,很大程度上是蜀汉替他支撑的,没有蜀汉的北伐战略和牵制,前者的覆灭就是倒计时的问题罢了。吕蒙是帮孙权夺取了荆州,看起来全须全尾,但你在长江中游就要完全面对曹魏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失和刘备的代价,等于两边不落好,顾头不顾腚。我们也看到结果了,随后刘备顺江东击,孙权不得不称臣于曹魏,在军事和政治层面都失去主动权。这是侥幸胜了猇亭(今属湖北宜昌),可要是败了呢?

  临沂曹魏正始二年(241)铜弩机

  我们可以称赞吕蒙在战术层面的伟大,充分利用了关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役,这一车夫上陡坡的绝佳时机。

  但如果我们反面推演呢?

  如果吕蒙不背后捅刀子,关羽的襄樊战役就没有了后患,刘备方面在襄阳—南阳一线取得突破,必然直接威胁曹操的统治核心地区,使之顾此失彼。

  那淮南淮北,岂不是孙吴可以唾手可得?怕连曹丕日后也不敢称帝了!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也不容假设。

  西汉铁札甲(徐州博物馆)

  尽管孙权忍辱屈身于曹氏父子,但终究一拍两散,分歧大于联合。而此后,又不得不重新走上鲁肃生前坚持要走的联刘抗曹之路,与诸葛亮携起手来。

  然而历史大势已定,无论诸葛亮,还是孙权,都回天无力了,谁也不能完成统一大业,甚至无法再次迫近曹魏的统治核心地区。

  好在这个孙刘联盟的存在,使鼎峙的局面能够继续维持一段时间。而这本身,就证明了鲁肃的战略眼光,要比急功近利的孙权和吕蒙,既高明更现实。

  尾声:闻鼙鼓而思良将

  虽说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的只有利益”,这是政治家处理外交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也请注意的是,您在向朋友后腰捅刀子的那刻,也请考虑下后果。千万别损人不利己,把自己和朋友都卖了,还替敌人数钱。那才是真正的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江东鼠辈”呢!

  岳阳鲁肃墓民国照片(仅各种地方志中提到的鲁肃墓全国至少有6处)

  刘宋有本志怪小说集叫《幽明录》,里面有一则关于孙权和鲁肃的故事,吊诡得紧。

  说某年,孙权得了病后,一个御用的巫婆神汉向他报告说:“主公,我看到有个鬼,戴着绢质的头巾,像是已经去世很久的某位将相。他来了后,四处游魂,我试图喊住他,不让他乱走动,以免惊了圣驾。但他却不理我,轻车熟路,径直走到宫里来了,主公您自己要悠着点啊!”

  当夜,孙权就看到了鲁肃,穿着打扮竟然和说的完全一致。

  究竟是鲁肃不散的灵魂来访?还是因为孙权思念鲁肃而产生的幻觉,我们不得而知。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三组)(4-4)草船借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被孙权批判和世人眼光里,曾经“窝囊废”的那个鲁肃,显然是个错觉!、

  画个重点:鲁肃不但是三国时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更是一流的战略家。如果三国,各选一位战略家作为“时代先锋”,那鲁肃绝对有资格代表孙吴,与曹操、诸葛亮,并驾齐驱,不相伯仲。

  不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我倒想引用《论语》里曾子的两句话,来形容鲁肃这个人,于公于私的现实意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青山依旧在 几乎夕阳红”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